工美新闻

第十一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暨瑶族“盘王节·耍歌堂”活动在广东连南举行

工美集2019-11-13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连南瑶族自治县委员会、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等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第十一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暨瑶族“盘王节·耍歌堂”活动于11月9日在广东连南举行。本届瑶族“盘王节·耍歌堂”活动主题为“天下瑶寨·醉美连南”,通过为期两天的系列活动,充分展示极具特色的瑶族文化。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


      11月9日下午,本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瑶族文化座谈会在连南县政府大楼召开,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等领导出席。邱运华为会议致辞。他说,这次会议以“新时代瑶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为主题,体现了对瑶族文化的尊重、挖掘和保护,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希望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挖掘、研究瑶族文化,为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建言献策,为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合作关系,推动连南瑶族文化全面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新时代民族研究和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的任务,瑶族的历史文化多样,同时瑶族和周围各个民族之间存在多元文化共生关系。把单一民族研究纳入到一个区域整体研究,把区域性的民族因素纳入到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概念里面,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瑶族文化的多元是有联系的多元,而不是分散的区域性的单元,在新时代将瑶族文化研究纳入到更为宏观的范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温州大学教授黄涛、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亚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晔原、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研究员李筱文、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元林、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院长黄伦生等十余位中国民协及广东省民协邀请的节日、民俗文化专家学者,就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连南的民族文化,更好地发掘推广瑶族文化发表了意见。刘亚虎建议连南加强在瑶族生态的展示,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打造,对盘王节加强宣传,提高游客参与度。李筱文就如何提高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发表了意见,他认为应该提高认识,提高文化活动的组织水平,加强传承人的培养,让传统文化回归民间,减少政府的组织压力和主导性。陈连山论述了瑶族的神话传说与汉族传说的相关性。刘晔原对千年瑶寨的打造提出了创造性建议。王元林建议打造“排瑶”文化品牌,加强对于“八排”历史事实表述和抢救保护,对“长鼓舞”“耍歌堂”进行国际化打造。黄伦生认为连南应当统一内涵,打造瑶族文化标本,建议认真研究瑶族文化传播,提升瑶文化国内国际地位;深入研究瑶文化(如瑶经)的内涵。



      11月9日晚,第十一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暨瑶族“盘王节·耍歌堂”活动在顺德文化广场开幕。开幕晚会以一曲《瑶山魂》拉开序幕,带领观众走进瑶山秘境, 《梦回瑶山》、瑶族服装走秀、《瑶酒醉》等各类民族文化歌舞节目精彩纷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瑶族婚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刺绣、瑶族银饰更在晚会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台上台下载歌载舞,让游客大呼精彩绝伦。值得关注的是,开幕式上还有不少瑶族传承人带来的瑶族经典歌舞,传播瑶族文化。晚会还邀请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盛雪,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身临其境的情景式表演——女子十二乐坊《瑶族舞曲》。



      11月10日上午,盛大的瑶族原生态“耍歌堂”活动在连南三排镇油岭村歌堂坪举行。瑶家男女老少穿上了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倾寨而出,尽情娱乐。太阳刚上山,瑶民抬着盘王、盘母和各房姓祖先雕像,攀着竹幡、吹着牛角、敲着铜锣、跳着长鼓、舞着铃铛、宝剑,在先生公和瑶老的率领下,浩浩荡荡,遍游山寨大街小巷。山寨铳炮轰鸣、牛角长啸,鼓乐喧天,歌声起伏,热闹非凡。游神之后,人们集中在歌堂坪,举行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连南瑶族“耍歌堂”传承多年历史文化,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八排瑶人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庆祝丰收、酬谢还愿、传播民族知识,与人们会亲结友载歌载舞的民间盛会。

      今年新增的过山瑶“众人堂”是连南过山瑶民间流传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包含出歌堂、五谷丰收、盘王大歌、打马鞭锁马鞭、高台花鼓、围歌堂等环节。它融瑶族的文学、信仰、艺术为一体,是连南过山瑶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直观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瑶王长桌宴是瑶族婚庆、节庆以及狞猎庆功的传统宴席,席上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美食牛皮酥、瑶山土猪肉、秘制酿血肠等瑶族传统美食。按瑶家习俗,长桌宴上菜后,会有“莎腰妹”和“阿贵哥”向来宾敬酒、唱敬酒歌,敬酒时,倒一点到地上,表示对祖宗的尊敬。

      广东连南已连续十一年举办“盘王节·耍歌堂”瑶族文化艺术活动,将“非遗+旅游”的结合发挥到极致, 已经成为连南瑶族非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窗口。


阅读量 2615
顶部
×